HOME/Articles/

幻觉

Article Outline

null

春节想回家又不想回家?

我问朋友:今年过年你回家吗?

朋友说:又想回又不想回

我们很容易忘记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误以为这个很大的国家只存在一种声音。

但是从上海到东京的距离是 1700 多公里,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距离是 4300 公里,从乌鲁木齐到伊斯坦布尔的距离也只有 4730 公里。

null

对于一个上海宁来说,说不定乌鲁木齐对他的文化亲和力就小于东京;同样地,对于一个住在新疆的穆斯林公民来说,说不定上海对他的文化亲和力就小于伊斯坦布尔。文化的差异是深层次的,不仅仅是语言。

中国不同省份之间的文化差异就跟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样大,如果对比对象是欧洲那些国家,可能还要更大一些。

比如北上深这样的超级城市跟省会城市,省会城市跟五六线城市,完全可以看作多个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拥有完全不同的文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超级城市里的年轻人春节回老家时总能产生那么多文化冲突的话题:因为每一次春节回家都是在跨国过年嘛。

外国人歧视中国人吗?

去年在东京呆了一年。

不止一次有老一辈问我,日本人歧视中国人吗?这就很有意思,大家觉得上海人歧视安徽人和河南人吗?

说一个现实的情况,外国人在日本租房子的难度是有差异的。因为日本存在保护租客的法规,所以日本房东会“审查”租客的背景材料,包括国籍、工作、收入水平、违约历史等等。每个房东的个人倾向都不一样,某一个房东对中国籍者“特别关照”,要求苛刻,是完全有可能的。

单看这个结果似乎是歧视中国人。但是很多歧视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正如上海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对河南人和安徽人释放地域歧视一样,这是一种对坏事情发生的概率的应对方式,在企业里面用另一个词描述它:风控。

有人问 Linux 的创始人 Torvalds Linus,为什么在邮件列表里经常骂人,这样很粗鲁很不尊重人。Linus 这样说(视频在这里):

我只尊重那些值得尊重的人。有人觉得尊重是必须给予的,但我属于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尊重要靠自己去赢得,不去赢得你就得不到尊重,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我觉得回答日本人是不是歧视中国人的问题也很简单,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如果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尊重,那就去赢得这些尊重,不过这是对你本人的尊重。然后,才有机会去改变风控系统中跟自己群体相关的概率特征。

不过话说回来,相比这些似是而非的“歧视”,对制度性的户籍、住房、教育、医疗、性别的歧视这么熟视无睹,不是更奇怪么。

感谢我的日本朋友,让我租到了很好的房子,而且没有歧视我。

身为中国人自豪吗?

从小就被教育应该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现在想想,就很奇怪。中国确实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繁华。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做出了很多辉煌的成就。

但这些成就跟我有关系吗?我参与了这些伟大成就的伟大工作吗?我是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之一吗?都没有。

如果我把自我归因于某个群体,那只能说明我作为个体本身毫无贡献,不得不诉诸群体,这对个体来说毫无意义。

如果我要自豪,那这种自豪应该来自我做出的贡献和成就,比如我做了什么事情,有帮到其他人,而不应该是某种与身俱来的东西。

“我是一个中国人” 跟 “我天生双眼皮” 和 “我有易患糖尿病的倾向” 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没有人会因为自己天生双眼皮和易患糖尿病自豪对吧,所以为什么要对于某国人的身份而自豪呢。

这就不合逻辑。

比特币有很耗电吗?

大概在几年前,面试了一个工程师。

面试结束闲聊时间,我们聊到了 BTC。他说比特币太耗电了,比特币网络一年的电力消耗差不多与三峡大坝一年的电力输出相当,这样的耗电量太浪费了。

就数量级上看,他说得没错。在《Bitcoin Energy Consumption Index》这篇文章里,作者估算 BTC 一年的电力消耗大概是 77TWh,在 三峡大坝 的维基百科,我查到大概一年的电力输出是 100TWh,确实是一个数量级。

我当时辩解说用 POW 做共识的机制就是这样的,所以人们才开始考虑用其他共识机制,比如 POS,DPOS 什么的吧啦吧啦,反正没细想。

不过后来我发现,即使是 POW 又怎么样呢,有什么好辩解的。一个全球性支付网络,每年都需要相当于一个巨型水坝的发电量来维持,有什么问题么?

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人类的能量消耗本来就应该不断增长,不增长那是朝鲜,这才奇怪。

在很多科幻小说里,都有动不动星际旅行和开发行星的桥段,所有这些星辰大海都需要很多很多能量的支持。

需要多少呢,早在 1964 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给出了使用能量量级定义文明的三个层次,被称为卡尔达肖夫指数。这个指数被很多科幻小说引用,用于描述文明的先进程度。这个指数的内容是这样的:

2880px-Consommations_énergétiques_des_trois_types_de_l'échelle_de_Kardashev.svg(1).jpg

  • I 型文明:驾驭文明所在一整颗行星的能量,消耗能量大概在 1016 W 这个量级。
  • II 型文明:驾驭一颗恒星的能量,消耗能量大概在 1026 W 这个量级。
  • III 型文明:驾驭一个星系的能量,消耗能量大概在 1037 W 这个量级。

W 这个单位是焦耳/秒,所以上面的数字都是一秒钟内消耗的能量。

一般这种数字大家称为天文数字是有道理的,因为不太能直观感受这个数字有多大。所以我来跟现在的情况对比一下:

现在人类文明尚未达到 I 型文明的水准。比如 2018 年,据统计全世界的能源消耗大概是 161,249 TWh,也就是 5.804964* 1020 焦耳,大概相当于 1600 个三峡大坝。

由于这是全年的消耗,所以需要除一年的天数 365 天,再除一天 24 小时,再除一小时 3600 秒,得到相当于 18.40 TW 的每秒消耗,也就是 1013 W 这个量级。

就这点,距离 I 型文明还差 3 个数量级呢。

既然大家都向往星辰大海,那到 I 型文明时,在每年能量消耗中,用 1/1000000 的电力来保障世界最牛逼的金融系统有啥问题么,我觉得没啥问题,反而觉得有点少。


最大的问题是人类的一生太短了,具有相对准确的判断力的年份也就 50 年,而 50 年连一个大的经济周期都走不完,而在文明发展史上不过指顾倏忽而已。

就像我们觉得自己站在平地上,是因为我们只能看到脚下几米的范围,放眼望去几米内,觉得好像很平坦,这是一种幻觉,因为很有可能其实站在谷底或者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