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rticles/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am Research 101 系列之每日笔记与页面引用

Article Outline

零、Roam Research 101 系列的初衷

欢迎来到 Roam Research 宫殿,Roam 的门槛其实很低,但是天花板特别高

null

Pantheon 罗马万神殿 “天使的设计”

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升级漫游研究所 Roam Newsletter(🆓 Substack 邮件订阅)的内容形式,想要更好地组织关于思维工具和知识创造的内容。

而且现在中文社区还没有一份完整的 Roam Research 系列教程,#roamcult 的社区氛围反而又难住了部分初学者。

0.1 Roam 的低门槛和高天花板

关于低门槛的内容,我想仿照 @少楠 的 Flomo 101 学院 做一个 101 系列,包括 Roam Research 入门干货和自我管理与知识创造的基本原则。

因为许多时候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是工具,而是我们使用工具的思维方式。

突破天花板的事情,作为程序员的我一直都比较热衷,各种主题、插件玩得不亦乐乎,还有跟其他软件之间的互连互通,通过自动化相互联动。

当然,伴随 Roam 101 诞生与成长的,还有 RoamCN 微信群和 #roamcult 社区,我相信讨论能够激发出实际的知识创造的需求,以终为始,你能学到什么?我能得到什么?

0.2 自带方法论的工具才是好工具

我一直想写的都是带有普适性的文章,重点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使用工具背后的方法论和相关理论的最佳实践。甚至我有一个认识:自带方法论的工具才是好工具,就像我的 GTD 其实就是跟着 OmniFocus 学的,哪怕我最后并没有使用 OmniFocus。

虽然说一个厉害的人,有自己方法论的人用什么工具都可以,哪怕只是纸笔也能疯狂输出,但问题在于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

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给普通人赋能,就像自动驾驶等技术革命总是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就业变得更充分,让人类的创造力得到更大的释放,人类没有必要去从事那些重复性的苦力型工作。

0.3 关于 Roam 101 专栏的内容规划

Roam 101 系列的每一篇文章大概会包括 3 个部分:

  1. Roam 官方邮件组的新手教程,我采取的方式是意译而非直译,切换上下文并结合实际使用场景练习(Context 上下文是使用 Roam Research 时最重要的概念)
  2. 结合新出版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书中的内容来谈一谈我的个人体会,即关于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相关读书笔记的摘要(Context 语境同样是 #Zettelkasten 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3. 我在 Roam Research 中有关「自我管理和知识创造」的最佳实践,就像现在这篇文章就是在 Roam 里面完成了卡片素材收集、大纲组织和正文书写等输出流程。

虽然是 Roam Research 专属,但依旧期望给使用不同工具的你以启示,比如 MOC: Map of Contents - 管理链接而非本体这个概念,让我意识手动创建位置固定的图像的重要性。

null

既是我对 Roam Research 自动生成的双向链接 Graph 无用性的反思,也是更重视 Diagram 手动画图功能的开始。更有趣的是《卡片笔记写作法》中也有关于“文字是固定化结构的图像”的描述,也让我对中文方块字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

让我和你保持“好奇心”,开始接下来的旅程吧!

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日笔记和页面引用

虽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用十天的时间来打造属于你自己的罗马(Roam),听起来感觉怎么样呢?

Roam Research 101 系列就是想要帮助你学习 Roam 的所有主要功能,加入少数派专栏和 RoamCN 中文社区微信群参与互动,我相信你很快就会像 #roamcult 专业人士一样使用 Roam。

唯一的秘诀是:不要退缩,只要开始写!剩下的事情由 Roam Research 来做。

null

1.1 Daily Notes 每日笔记

当你打开 Roam Research Graph 数据库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Daily Notes":一个空白的页面,上面是今天的日期,比如 [[July 16th, 2021]]。

那么你该怎么做呢?开始写呗!

你可以把 Daily Notes 每日笔记当成每天的独立空间,“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在这里开始写下你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没错,以前你会在其他任何地方,想要记下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放进来,不要有任何压力:

  • Ideas 以前会记到笔记本里的想法,或者是涂鸦在便签纸上的想法
  • Emails 以前放在草稿箱里的电子邮件
  • Word 文档中的论文或摘要
  • Videos 哔哩哔哩或 YouTube 视频
  • Notes 备忘录,或是保存在 IM 应用中的“文件传输助手” 😉
  • Tasks 你会在手机应用中记录的任务
  • ……

1.2 Outliner “平平无奇”的大纲视图

Roam Research 拥有最好的大纲式编辑体验,我确实太过于喜欢“放大缩小”这个概念,就像摄影镜头焦距变化一样,我可以进入细节,但也可以着眼于全局。

大纲式笔记的子弹形式,加上缩进和不缩进的可能性,可以帮助你轻松构建一些“结构”。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你没有必要按照任何层次或模板进一步组织。

“结构”、“联系”、“模式”将自下而上地出现:而且每天都是新的迭代!

网络化思维的魔力,将会由 [[]] 这个魔力符号来开启...

1.3 Page References 页面引用

将单词或短语(甚至是 Emoji 😍 表情符号!)放在一对方括号 [[]]之间,就可以创建一个指向新创建 Page 页面的[[双向链接]]。

当你通过点击链接进入页面时,你会在页面底部看到,该页面被引用的所有地方。

假设你在不同的情境下创建了[[睡眠]]这个页面:当你早上写日记的时候,当你阅读一篇关于睡眠健康的文章的时候,当你计划下一次自驾旅行的时候。所有这些引用都会以其原始语境(Context)出现在[[睡眠]]页面的底部。

null

1.4 还有一些小贴士

  • 在搜索栏中输入 Page 页面名称来快速创建新的 Page 页面。
  • Shift+鼠标 点击一个[[]]链接,可以在右侧 Sidebar 打开一个页面。
  • 通过右键点击每个 Block 前的圆点,可以探索 Block 的格式化(即每个项目的信息)。
  • 输入/触发下拉菜单选择 "Current Time"命令,可以给你的想法快速打上时间戳。

二、《卡片笔记写作法》 读书笔记极简实操

2.1 小挑战一

这里有一个挑战,你可以亲自尝试一下,往后的每一小节都会包含一个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的新挑战。

现在开始每天的日记练习,在你的每日笔记中写下 [[晨间日记]] 页面(或任何其他标签)然后添加你的想法。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最有用的是间歇日记,每次停下来就写“间歇日记”:时间戳+感谢+行动。

null

未来使人焦虑,过去使人抑郁。可以说是间歇日记的记录方式配合 Roam Research,治愈了我的 抑郁 和 焦虑。 同时,跟大家推荐一下相关的 3 本书:

  •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 《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
  • 《被讨厌的勇气》

读书时最受用的一些概念,你也可以随手记录到 Daily Notes 每日笔记里面,一元化笔记 + 卢曼 卡片盒笔记法,一元化笔记可转化为具体的永久笔记放入卡片盒。

null

via @Innis 😉

2.2 闪念笔记、项目笔记、永久笔记 示例

《卡片笔记写作法》所提到的几个概念,跟 Daily Notes 每日笔记最相关的,应该是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

null

对于我来说,如果当下是有足够多的时间并且手边有电脑打开 Roam Research,那就无须闪念;如果当下是在读书的话, 直接记录的就是文献笔记,而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拿上一支笔写写画画,我目前使用的是 iPad + Apple Pencil 的电子化组合。

  •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其实是可以不记的,只是信息的提醒,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
  • 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可丢弃或存档。比如说,在 Roam Research 里面可以把当前的写作文章作为项目,我可以同时开启多个项目,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我更愿意用 Evergreen Notes(常青笔记)来称呼它,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理解的方式、标准的格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

null

不过这里只是一个简要的介绍,后续的文章会再结合实例,仔细来讲讲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每一个环节。

2.3 好的工具,帮助你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

好的工具并不是为你增加更多的功能,而是帮助你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

你的主要工作是思考,而 Roam Research 就像一张张白纸,尽可能减少了页面跳转、鼠标移动、材料引用、动画刷新等功能或工具行为对思考的干扰。

对,就是写代码时“手指不离开键盘”般的爽快感。思考无干扰,但能创造无限结构。

同理,一个好的方法论也能帮助你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

Zettelkasten 闪念笔记 Fleeting (Literature) Notes 是为了在你忙于阅读时快速捕捉想法,不打断你的阅读流程专注于一段文字。

此时在记录笔记时,要非常简短,要有极强的选择性,要使用自己的文字。

More is unnecessary, less is impossible. 多了没必要,少了不可能。

2.4 什么是原则?书中有哪些受用的原则?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传递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是它帮助我们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如何行动。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原则,而《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同样帮助我构建了关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造的宗旨和原则。

举个例子:在挑选记录闪念笔记的工具时,我历经了从“一个人的 Twitter” 到 Roam Research 自带的 Quick Capture 功能,再到 Drafts vs Flomo 等 App 的漫长过程,最后基于书中“减少选择”的原则由此选定了系统默认的 Notes 备忘录。

特别是 iPadOS 15 为备忘录加入了非常重要的一项新功能 QuickNote 在全局右下角可以快速呼出 QuickNote,用户可以在这里进行手写、打字记录,Quick Note 窗口同样支持 Live Text 快速识别文本的功能,还可以左右轻扫快速浏览不同的 Quick Note。

null

如果创建的 Quick Note 存在网页链接或者应用中的文本高亮内容,点击 Quick Note 还可以快速跳转至相应 App 中的特定内容位置快速定位进行查看,也就是说 Apple 在系统层面实现了双向链接,直接做到了天花板级别的用户体验。

null

对于使用其他非 Apple 生态系统的同学,也可以基于“减少选择”的原则,推荐直接使用 Edge 浏览器的集锦功能即可。

三、我在 Roam Research 里面的实践

我在之前写过的 Obsidian 文章从卡片链接到大脑联想,基于 Obsidian 的卡片盒笔记法实践中引用过:

「人们高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没有外部帮助,记忆、思维和推理都会受到限制... ...真正的力量来自于设计能够提高认知能力的外部辅助设备。」

—— 唐·诺曼,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设计心理学》的作者,苹果的前用户体验架构师《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 让我们变聪明的科技: 在机器时代捍卫人类属性》

继 Obsidian 之后,Roam Research 是更好的一款能帮我提高认知能力的外部辅助设备,也可以称之为“第二大脑”,我会谈一谈为什么会在接触 Obsidian 之后再次选择 Roam Research 的背后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Roam Research 可以将文本的颗粒度拆分得更细。组块(block)是认知科学上的一个常用概念,而 Roam 每一个文本组块(Block)正是这个概念的具象化。我们都知道,当你记忆一个手机号码时,比如,13912345678,很难直接记住。当你把它拆成139-1234-5678这样三个组块时,就更容易记忆。

3.1 第二大脑的“抽象与再具象化”

《卡片笔记写作法》 在书中提到关于“抽象与再具象化”的片段:

要想与思想共舞,我们首先要通过抽象和再具体化的手段,把想法从原来的上下文中剥离出来。只有通过抽象和再具体化,我们才能将想法应用于独特的且总是不同的现实世界(Loewenstein, 2010)

这句话给我的启示同样是对 Obsidian 能做的事情进行抽象化,根据方法论寻找一款思考工具(A note-taking tool for networked thought)才是我的目的,而 Roam Research 则是符合这一愿景的再具象化,满足我对于笔记工具诉求的最佳输出方式。

我们在做文献笔记,并将其转换成符合卡片盒内上下文形式的时候,同样需要考虑这么做,将原文中的内容进行抽象化,然后再具象化到卡片盒内所关注的主题。

3.2 关注已完成而非未完成

前文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如何记录间歇日记和读书笔记,不过都是以 Daily Notes 为入口记录的一元笔记。有了这些时间戳的闪念笔记,我通过 [[roam/js]] 插件把 Daily Notes 按时间顺序显示为一个 Calendar 日历视图,用于更好地回顾我过去所记下的笔记。

null

这会让你更关注已完成而非未完成。现阶段所有的任务管理工具都是围绕未完成来做的,对于已完成事项的利用价值远远不够。而在 Roam Research 中所记下的间隙日记,你做事情是为了获取洞见,而不仅仅只是把事情做完。

哪怕是 Review,之前的我也总是在回顾那些未完成的项。从而导致自己很焦虑,与此同时我们也总是在自责,回避型人格,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少了太多的鼓励。其实间歇日记或感恩日记,都是让自己重新关注那些已完成的东西,比如 Things 3 里面的 log 日志页面或 Flomo 的热力图 都让自己知道自己有多棒。持续积累素材到自己的数字花园,以此为动力,心情愉悦,马达轰鸣。

3.3 Roam Research 乃写作的“最佳后厨 ”

Roam Research 是文本类知识创作的最佳后厨,大纲式的编辑体验极佳,无往而不利。理想情况下,我认真筛选/整理/管理 Daily Notes 里面的内容放到卡片盒,精心编辑我的收藏内容,其目的都是为了在 Roam Research 里面方便调用,配合 Roam 最佳后厨专心负责拼装。或许,相比之下,我的 DEVONthink 更像是地下室,或者楼阁,一般不会去找,但如果要翻找,也能方便地搜索。

null

我的 📝 Zettelkasten 卡片盒

那么接下来我会演示一下如何在 Roam Research 的具体页面中进行输出,只有知识创造才能发挥 Roam Research 的最佳价值,比如以本文的创作过程为例,我会创建一个 [[P/Roam Research 101]] 页面,进入某一个页面再进行写作,可以称之为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

在 Roam Research 里面左侧称之为「主页面」,而「侧边栏」则可以打开多个其他页面,由此进入到第一阶段,在主页面快速记录下自己能够想到的任何相关内容,然后在侧边栏 Sidebar 视图快速打开所需要的所有素材。

null

将所有素材摆在一起之后,第二阶段便可以通过 /diagram 打开 Roam Research 内置的Diagram视图对内容进行排序处理,以线性的方式顺序排列组合出文章的大纲。

null

通过 Diagram 视图产出大纲

最后的第三阶段,则是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即通过逻辑语句完整地描述想要表达的内容。至此,Roam Research 帮助我完成了整个写作流程,快写慢改,一篇文章最终新鲜出炉。

「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史蒂芬· 平克

null

这就是我对于一篇文章的创作流程的理解,即厨房的隐喻,Mise en place,在法语中的意思是指「在烹饪前,将所有的材料准备好,摆放在一个地方,让你一眼能看到」。这样做不仅仅是告诉观众需要哪些食材,更重要的是帮助厨师更好更从容地烹饪。厨房是知识型工作的终极隐喻,因为厨师必须在紧张的时间压力下,将精雕细琢的产品提供给苛刻的观众。

四、结语:知识创造而不是知识管理

4.1 我的 Roam Research 使用体验隐喻之 DIKIWI 模型

我在少数派Matrix 圆桌 | 网状结构笔记工具是一阵风吗?中就提到了这段 Roam Research 的使用体验隐喻:

  • 你每天都在河边 Daily Note 玩耍,看着河里的水 [[Information]] 哗啦啦地流
  • 你拿出相机拍拍照 Block,每天会有新发现 Zettel,然后带回自己的花园 Digital Garden
  • 花园里种着一颗颗的种子 Theme,有些已经长大了,需要修剪 Iteration
  • 今天很特别,你在河里遇到了你前天拍过照的一条鱼 [[Insight]]
  • 于是你把它带了回去,到花园里摘摘菜 [[Knowledge]],做成一道糖醋鲤鱼 [[Wisdom]]
  • 然后拿出手机拍了张照片,并且分享到了微信群里 [[Impact]]

为什么是拍照呢?我们能看到的能记住的只能是知识的切片 Flash Card,因此要有 Version 即版本管理的概念,而 Roam 恰恰是支持的。我最喜欢 Roam 的一点就是「一处修改,处处更新」,而不断迭代 Iteration 和持续改进才是学习的关键。

null

这个隐喻其实就对应着 DIKW 体系,它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纳入到一个金字塔形的层次体系中,从最底层的数据到最上层的智慧,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整个过程也是双向通道,自下而上让数据加工成信息,再提炼为知识,最终形成智慧。也可以是自上而下,通过智慧消费产生知识、信息,最后又可以落到最底层的数据上。

null

4.2 “没有写作,就无法思考”

卢曼说,“没有写作,就无法思考”。本质上,思考就是一种链接,而驱动我的原动力就是好奇心和创造点什么。

“创造力只是将事物联系起来。当你向有创造力的人询问他们是如何做某件事时,他们会感到有点内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真的在创造性地做事,只是看到了一些东西而已。”(史蒂夫·乔布斯)

其实《卡片笔记写作法》对我最大的启发倒不是什么 Process 工作流,而是莫大的一种鼓舞:跟着兴趣走。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