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rticles/

出走寝室:在图书馆的所思所想

Article Outline

新感觉

其实不出来,不到图书馆走一趟,我还真不知道自己的电脑已经脏成这个样子了,真的是让自己吃惊了一把,而且忍受不了自己迫不及待地清理了一下。

坐在这里感觉好多了,莫名的轻松感,并且开始有信心去做要做的事情,目前最大的事情就是毕业论文,相信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状态去完成它!

Mac OS X

刚刚保存文件的时候 tag 系统把我吓尿了,简直就是梦想中的功能,如图所示:

OS X Tag

OS X 原生支持为每个文件建立 tag 的功能,所以纯文本+标签的笔记系统完美建立起来啦,哈哈哈,根本不需要依赖任何一个大型软件,各个功能都解耦成功,都可以切换和选用在该领域做得最好的产品。

但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这些 tag 能不能同步到其他设备?

产品解耦

人类与机器最大的差别就是,羁绊。人作为群体性动物,不同的人之间往往耦合度极高,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将人们结合在一起。那这样的东西是不是束缚呢?以后再说,喜忧参半。

产品作为一种工具,这里讨论的特定于某一种形而上的软件,处于产品之下的代码。借鉴于软件开发的思想,不同模块的代码之间应该进行解耦,不能够互相依赖,那么在生活中使用工具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尽量选取耦合度比较低的产品呢?

锤子就是锤子,它到底应不应该做成一个手机呢?是注重于小而美的钉钉子功能,还是加入操作系统、打电话、发短信这样全而重的功能呢?这就是一个问题,当你决定依赖于某一特定产品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总是会冒出各种不同的新需求,从而期望这个产品能够刚好开发出这样的功能满足自己。

功能依赖

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你越发依赖它的时候,你就越发觉得它缺胳膊少腿的没有满足你想要的需求,怎么这个同步功能也不可以,这个编辑功能太难用了,诸如此类。

所以说,最佳的方案就是绝不依赖某一单一产品,因为世上本就没有绝对完美到能够满足你所有需求的东西。最佳的策略就是寻找最本质的东西:我思考的是内容,我写的是文字,存储的就是纯文本。抽取这些文件之后,需要做的可能就是同步呀,加标签呀,树形管理呀,不同样式预览呀,诸如此类。而每一种,都有额外的不同产品来履行其本职工作。

准确来说,Git 只是一个版本管理工具,一切版本信息都保存在.git/文件夹里面。如果只需要同步,可以直接使用 Dropbox 就好了,只要同步了.git/文件夹,你就有了想要的版本信息呀。当然也可以使用 GitHub,优势就是能够直接在 GitHub 网站上看到自己的版本记录啦,从而就构成了可同步的版本管理工具,美其名曰远程仓库,这简直就是两种功能的完美结合,同时依赖于两种需求,工具上却互不耦合。

需求和爱情

就像爱上一个人,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就只是因为她的某一个特点,比如爱笑,刚好满足了你喜欢好看的笑容这样一个需求。可是随着你们在一起之后,你越发疯狂,不可理喻无理取闹得提出了各种其他方面的要求(这里指的绝!对!不!是!佳佳),比如来大姨妈了为什么不关心我,比如这么晚了为什么不催我睡觉,比如今天早上为什么忘记跟我说晚安,诸如此类,还要美其名曰我其实只有那一个“潜在”的需求:你是不是还爱我?

图床

突然想插入图片,最佳流程应该是,截图自动保存到 Dropbox,然后在 Dropbox 里面分享公开链接,从而建立自己图床外链。

由于 Dropbox 被墙,想到两个解决方案:

  1. 曾经看到过相关资料可以设置链接 DNS,国内可访问。
  2. 直接使用 Flicker 分享图片,值得一试。

然后进而觉得 GIF 动图的效果可能更好,所以就想去尝试和挑选一款 GIF 录制软件了。

断网

像以前有网的时候我是绝对会忍不住诱惑就陷入寻找 GIF 软件的深渊了,然后一下午就又过去了。

一款软件是有学习成本的,而寻找最好的软件也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每每这种时候我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寻找和对比各种工具上,由此而忘记了自己要写东西的初衷。

这种行为就像一个原始人一样,总是希望囤积最多的粮食,总是害怕最好的东西不属于自己。

享受

当某件事情过度之后,抽出一定时间去做与之相反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就像现在坐在图书馆享受着断网的日子,特别是在尝试过联网却不得结果的时候,辗转之间,尤为轻松。

又或者是,尝试过那么多之后终于找到最为合适的方式是一种享受,就像现在以最为美好的方式写作,画面简直太沉浸太完美。只关注于写些什么,行文之间就是自己的思考,这就是快乐呀。

移动端

然后又想到写作的种种方面,在移动端如何写?本来在手机/iPad 上写东西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虚拟键盘的原因根本就无法很好地进行文字输入。

更好的方式或许是语音输入然后转化为文字,这里需要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比如图书馆你没法说话或者是在嘈杂的地方语音识别不准,当然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语音识别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如果说识别出一大堆错误照样需要人为输入文字修改,那岂不是违背初衷了。

总之,在移动端是不可能出现能够超越 PC 端的码字体验,如果并没有这样的环境,那为什么要做多余的事情,试试在手机上做一下 word 排版?所以说,手机上最好就是快速记录自己的思考内容,如何良好的组织和发散用户思维才是这个产品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这里想到的就是思维导图和树形 workflowy 等等工具,又或者依旧是纯文本+特定标签。

思维组织

组织思维的产品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 提问式的?九宫格式提出几个方面引发思考?那为什么要限定数量?
  • GTD 流程式?一定要注重引导用户操作,用户只关心思维思考,最后去做(还是什么)?
  • 思维导图式?移动端的操作输入依旧很成问题,格式感太重。
  • 纯文本语法式?书写的时候只需要加入@、#、!、&等等的语法标签,然后组织和生成新的格式?有种编程语言编译器/解释器的感觉了。
  • 关键词联接式?

同步

在移动端的思维记录永远都是很简单的内容和结构,最后需要转化为更详细的文字篇幅的时候就在 PC 端处理吧,所以说记录在移动端,重新加工在 PC 端。目前只需要在 EverMemo 里面输入纯文字+语法标签,就可以同步到 EverNote 里面,然后再 PC 端就可以人为解释自己所设定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语法标签。

同步到 EverNote 里面之后就能够在 sublime 里面打开从而写作啦,又回到这样一个完美的写作环境,真是开心,来个颜文字:(≧▽≦)/啦啦啦

平衡

凡事有好有坏,正反两面不过利弊,尚且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这个时代无法离开网络,也无法离开社交圈,甚至无法离开游戏,只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如何掌握其中的度:

  • 如何去平衡网络连接与断开的时间,在不同的时候做不同的事情。
  • 如何去平衡玩游戏娱乐或发泄或结交朋友和远离游戏删除游戏的时间。
  • 如何去平衡在什么样状态做什么样的事,一种是偏执,一种是执着。

捷径

这真的是本次思维之旅的最后一个话题了,好累好累呀,脑袋要炸了!

  • 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做不同的事情(为啥要在疲惫的时候学习,精力充沛的时候洗衣服?)
  • 在不同的兴趣爱好下做不同的事情(为啥要忙碌于写文字报告而不是创造理想的完美软件?)
  • 在不同的目标导向下做不同的事情(为啥要花费大量精力在毕设产品上而不是毕业论文上?)
  • 在不同的团队群体中做不同的事情(为啥要去做全英文 Lead 而不专心于写代码技术擅长?)

=> 防止资源的不必要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