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Outline
毫不留情地砍掉浮浅的内容,不遗余力地强化深度。 *
深度工作(Deep Work)指的是在无干扰环境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要求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能够为世界创造新价值,提升个人技能,且难以复制。 *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指的是处理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干扰的环境下展开,这类工作不会为世界创造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深度工作假设是指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它的价值在社会经济中日益提升,对于培养深度工作技能并内化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
科技发展和影响力为我们的经济带来巨大重组的机会,三种人会获得特别的优势:1. 善用智能机器,把活干的漂亮且具有创造力;2. 行业翘楚,最优秀的那个 3. 还有那些坐拥资本的 *
👇 在这个分心的世界,我们只有专注深度工作才能成功,需要遵守 4 条规则。
准则 1 工作要深入 *
-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分心 *
- 你的意志力并非性格的展现,可以无限制地使用:相反,意志力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它恰如肌肉一般,会疲劳。 *
-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
- 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有着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这种清晰状态让他们能够排除纷杂的浮浅关注点的干扰。 *
- 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儿,其中一整段明确的时间用于追求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则做其他所有事情。 *
- 节奏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或何时进入深度状态。 *
- 严格内化的习惯,可以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 *
- 置身异域、远离工作、锁在酒店等方式,可以推动你的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的地位,有助于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想要做到深入,必须先要做大。^^ *
- 偶然创造力理论:指的是当允许员工与其他聪明的协作者相遇,就会有新想法涌现出来。马克·扎克伯格可能因此决定建造全球最大的办公室,据说最多可以装下 2800 名员工。 *
- 贝尔实验室主任梅文·凯利(Mervin Kelly)给实验室建设了一条长长的走廊,正如贝尔实验室编年史作家乔·格特尼(Jon Gertner)对这种设计的记录一样:“通过这样一条长长的走廊,想要不碰到熟人、遭遇问题、出现分神、冒出想法,简直是不可能的。去餐厅吃午饭路上的物理学家就好像滚过铁屑的一块磁铁。” *
- 隔音办公室与宽阔公共空间的组合,形成了中心辐射型的创新建筑结构,分别实现了偶遇的意外发现和与世隔绝的深度思考。 *
- 抛弃摧毁深度工作的开放式办公室,保留激发偶然创造力的创新产出理论。 *
- 中枢辐射型模型是将意外发现的追求与深度思考和夯实灵感的努力分开,应该分别优化每一项的努力。 *
- 原则 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
- 原则 2:抓住引领性指标 *
- 原则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计分的时候,人们的表现很不同。” *
- 原则 4:定期问责 *
- 每周回顾自己的记分板,庆祝做得好的一周,反思什么导致了做得不好的一周,最重要的是找出能够确保未来几天得到好分数的办法;每周回顾 *
- 工作日结束的时候,应当屏蔽掉所有对工作的担忧,大脑就必须放松。 *
- 蔡加尼克效应;蔡加尼克效应指的是不管你在做什么,下午 5:00 一下班就直接停止工作,你的大脑很难不去想工作上的问题而这些未完成的职责,整个晚上都会牵扯你的注意力,并且赢得你的注意力。 *
- “假装做完了”实验证明,在工作中断之后,制定一个计划说明将来如何完成未完成的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蔡加尼克效应对大脑的影响。引用论文中的话说:“因此,为某一项目标制定一个特定的计划或许不仅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而且还可以解放认知资源,用于其他的追求上。” *
准则 2 拥抱无聊 *
- 高度集中注意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即使你知道如何去做,也知道它对你有帮助,只是缺乏动力。但这样的说辞暗示着,只要你获得足够的动力,就可以瞬间转变散漫的工作生活方式。其实不然,专注是非常困难的,增强“心智力量”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 *
- 一直进行多任务工作的人,不能过滤掉无关的事物,无法维持单个关于工作的记忆。由于注意力的长期分散,会启用更多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大脑功能。 *
- 心智残疾;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那即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陋习。心智残疾意味着你的大脑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比如说排队的时候等 5 分钟都需要用智能手机来打发时光,很难面对每一段无聊的时光。 *
- 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情本身并不会减损大脑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微无聊或者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任何新奇性的东西。 *
- 在电脑旁边放一个笔记本在上面记录,下一次能够使用网络的时间,直到那个时间前,无论面对何种用户,都不要去接触任何与网络有关的东西。其实可以结合单核工作法,用手机 App [[Forest]]来种树,避免自己去玩手机,那更进一步的是,电脑上的网络环境也应该被摒弃,所以说如果我在学习,我就应该用 iPad 来学习,彻底隔绝电脑和手机的影响。 *
- 必然会在离线时段遇到为了推进当前的工作,需要上网检索某些重要的信息的问题,这种情况你可能会立即让步,想着在上网检索后恢复到离线时段,但此时你一定要抵挡住这种诱惑,因为你很可能只是从收件箱中查找了一封重要邮件,但很难拒绝浏览其他刚刚收到的所谓“重要”的信息。 *
- 至少等待 5 分钟之后再开始上网,5 分钟的时间并不长,不会阻碍你的进度。但这却是意义重大的,因为这样可以把你的想要上网的冲动情绪和实际上网的反馈两者割裂开。 *
- 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迷恋于此。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但大脑其实已经重新编排过,它的结构已经不再适合长期专注于任务。 *
- 以截止期限作为冲锋的目标,为大脑控制注意力的部分提供了反复的训练,可以系统性提高平时的成就水平。你抵抗分心冲动的时间越多,你的抵抗力就越强,每一次冲锋都是一个抵抗心情刺激的过程,你心里感到无聊,真的想寻求更多的新奇刺激的时候,但是你就得抵抗。 *
- 有成果的冥想是在身体劳作(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或是洗澡)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或停滞,但你必须不断的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
- 记忆力训练可以带来意外的收获,也就是个人专注能力的提升,并且这种能力可以很好的运用到任何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务上。罗迪格在《纽约时报》说:“我们发现记忆力运动员和其他人之间在认知能力方面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能够直接测量的记忆力,而在于注意力。” *
准则 3 远离社交媒体 *
- 社交媒体和娱乐信息节目是在压榨我们的时间,分散注意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可能是要采取激进的断网,但这是一种二元论的处理方法,两种选择都太残忍而不太可能有用。 *
- 我们得承认 Facebook 上是有一些好玩的地方,但是即使 Facebook 突然关停,用户也能很顺利的避免无聊 Facebook,最多只能算已经存在的众多娱乐项目中的一种选择而已,而且是一种很平庸的选择。 *
- 工具的复杂性在于,不可能由于这个工具的某些好处,就让人投入金钱时间和注意力,因为工具库中的任何一种工具都有其用途,但与此同时它也有消极作用,所以必须有十分清醒的出发点,去考量是否使用某种特定的工具。 *
- 明确个人职业和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可以帮助你降低真正重要工具选择的复杂程度。 *
- 30 天网络孤立实验:要对当前使用的社交媒体服务进行打包式的处理,就突然停止使用,也不要告诉别人注销账户。 *
- 社交网络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就是打破了努力创作有实际价值作品和吸引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相反它用浅薄的集体主义式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我就会注意你说了什么,不管这话语有无价值。 *
- 碎片化时间刷一刷娱乐文章和短视频,这种行为是非常有害的,因为这损害了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让你在试图深度工作的时候,更难集中注意力。而且这些娱乐平台甚至不需要你登录,因此在生活中更难戒掉,因为总是触手可及,只需要随手点几下。 *
- 如果想抵御娱乐网站或短视频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就必须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分心,保持专注,还能实现更宏伟的目标: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
准则 4 摒弃浮浅 *
- 更少的正式工作时间有助于挤压出更高的效率,如果每个人都只有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大家就会更加尊重时间。如果拥有的时间变少,你就会更聪明的利用时间,不会把时间花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
- 37signals(现在叫 basecamp)将每周 5 天工作制缩短成每周 4 天,但工作日尽管少了一天,员工依然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 *
- 37signals 工作时间的减少主要是集中在浮浅工作而不是深度工作。因为深度工作几乎没有减少,所以重要的事情仍能完成。结果证明那些原来看似十分紧急的浮浅工作其实是无关紧要的。 *
- 浮浅工作的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却经常被高估。一定要减少浮浅工作,尤其需要考虑到知识工作的一天更容易受到干扰而变得支离破碎。 *
- 提前决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钟要做什么,一个人的日程有内在驱动和外在要求两股力量所决定,如果像挖掘自己的潜力就必须打破对提前安排这种抵触。 *
- 可以通过“大学生问题”来评估任务是否属于浮浅任务:如果让一个刚毕业的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殊训练的大学生,来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多久? *
- 这个用于思想实验的“大学生问题”,可以帮助你客观的为各种工作的深浅度打分,如果我们假设的大学生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一项任务,那么说明这项任务需要大量过硬的专业技能。 *
- 而如果需要大量专业技能的工作,只有可能是深度工作,并且能提供双重好处: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价值回报,也可以锻炼你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 *
- 浮浅工作预算大致都在 30%~50% 之间 *
- 在这个预算之下,你就会对那些看起来全是浮浅工作的项目说 No,并更积极主动的减少当前项目中的浮浅工作量。 *
- 固定日程生产力;[[固定日程生产力]]指的是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所以必须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
- 因为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不应该容忍重要的截止日期慢慢压迫着你,固定日程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工作日上,可以让你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否则就会懒惰。 *
- 专注于固定日程生产力,可以让你进入稀缺思维的方式。任何深度工作以外的职责都会变得可疑,被看作是潜在的干扰。所以你的默认答案就是“No”,能占用你时间和精力的事情的准入门槛陡然上升。你也可能重新审视在公司的文化,原本以为是铁一样的纪律,最后发现也是有弹性的。 *
- 好处 1 采用固定日程,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严格缩减浮浅工作,保持深度工作。其实减少浮浅工作可以为实现深度工作节省更多的精力,使产出的价值更多。 *
- 好处 2 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会更谨慎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因此产出的价值能够高于采用长时间但混乱的日程安排的人。 *
- 作家蒂姆·菲利斯(Tim Ferriss)曾经写到:“培养允许坏的小事发生的习惯。否则,你将永远发现不了改变命运的大事。” #Quote *
#Z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Quote *
- 艾利克森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了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开始系统性探究哪些因素区分了专家和普通人。 *
- 神经科学原理表明刻意练习有效的原因与髓磷脂相关,它是一种神经元周围生长的一层脂肪组织,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保持神经元干净和正常运转。 *
-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 × 专注度 *
- 没有深度工作仍然取得成功的个体一般可能是公司高管,而身居高位之人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各种干扰。 *
- 敏捷软件开发采取的是 Scrun 项目管理方法避免了很多即时消息,取而代之的是更有规律、高度结构化、极端高效的会议。减少了管理所花费的时间,可以用来深度思考团队所面对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的产出价值。 *
-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驱使我们采取短期最简单易行的行为,而由于没有明确的度量反馈,就很少有人会对其加以审视。在这样的工作文化中,我们虽然免去了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从而导致我们更倾向于浮浅工作。 *
-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如果在工作中对生产力和价值没有明确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就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力的指标,就是以一种可视化的表面行为去完成很多事情。 *
- 随时随地收发邮件,不断安排参加会议,即时通讯及时回复,或者在开放式办公室中漫步,随时跟遇到的人交流想法——这些行为都可以当你在公众眼里看似很忙碌。 *
- 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但又由于度量黑洞,阻碍了我们用切实的衡量标准来判断两类行为对底线的影响,从而导致深度工作已经让步于分散精力的高科技行为。 *
- 深度工作对于商业整体而言是一个坏消息,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你的同伴和雇主的短视将会使你在竞争中获得巨大的个人优势,伴随着高科技技术垄断的潮流,深度工作将会越来越稀有,它的价值也会因此越来越高。 *
- 我们的大脑依据我们所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价值观。加拉格尔总结道:“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 *
- 契克森米哈赖将工作中最优体验的心理状态称作“心流”:“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颠覆了人们认为放松才会令人愉悦的认知。 *
- 信息时代,大部分技术性工作都有类似于工匠的匠心存在,只要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就能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意义。 *
- 李小龙曾说过:"不要思考。去感受。就好像手指指向月亮,不要只顾着盯住手指,否则你将错过神圣的光耀。”#Quote *
- 对于很多人来说,快速收发邮件和参与社交媒体所带来的繁忙假象会给他们带来慰藉,但是深度工作和生活想要你摆脱这些东西。 *
- 我们认为深度工作是重要的,并不是因为分心是邪恶的。深度工作可以让比尔盖茨在一个学期就创立几十亿美元的产业,从实用角度认可专注的能力,可以完成更有价值的事情。 *
- 作者主要的策略就是对日程进行刻意的限制,也就是固定日程生产力,以便于能更好的估算自由时间预期。 *
- 作者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尝试更多的方法,更细致的圈画出工作时间,避免在这些时间段受打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