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rticles/

如何有效获取资讯

Article Outline

“五条”系列开始后,就一直有朋友留言,询问我的阅读数据源可否分享。比如在上一期“五条”中,有朋友询问:

Tint: 那您的阅读数据能不能分享一下

当然可以。但只给一份数据不够有诚意,所以除了数据以外,还分享方法。


尽可能阅读原始信息

如果读到一份很令人在意的消息,先别急转发。新闻资讯的转发和转载过程中,曲解、断章取义、污蔑、臆想、编造的概率太高。如果这个新闻的说法出了问题,你再帮着说了一遍,等于你也有责任(微笑)。

所以有可能的话,尽可能地找到最原始的出处。“五条”放出链接和二维码,也是出于相同的原因:鼓励去阅读原文,而不是仅看我的概括和评论。


尽可能阅读外文

之前提到过,中文互联网资讯跟垃圾场差不多。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根源的原因自然是没法说。

总之,如果要严肃地获取资讯,尤其是技术类,更应该尽可能地阅读外文(的原文)。


维护自己的知识库

之前的文章中,介绍了构建自己知识库来持续学习的方法、流程、工具。文中提到了我使用 DEVONthink 来“收集”信息。这些信息来源包括:文档、链接、书本、笔记等。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本节内容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失效):

RSS

虽然现在大量的 Blog 已经关停,很多作者们转战了微信公众号或者别的平台,但是依然有一些作者会坚持自己的独立 Blog,并且保持 RSS 输出。

所以我依然在 DEVONthink 里订阅了一些能保持更新的 RSS,例如:

  • http://www.codersnotes.com/
  • https://blog.codinghorror.com
  • https://daringfireball.net
  • http://www.evanmiller.org/
  • https://stratechery.com/
  • https://velaciela.ms/

以上大多为科技和技术作者。

公众号

虽然国内大环境很糟糕,但很多国内的作者依然已经转移到了公众号。因此公众号也是获取资讯的一部分来源,只不过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挑选和识别其中的信息,并且有时需要跟审查机制斗智斗勇。

篇幅有限,以下公众号,可在微信中搜名字找到:

  • 咩咩说:一个金融从业者,最近没法好好说话。
  • 学习学习再学习:一个老师,最近写了本书,前两个字是“韭菜”,我向他要了一份签名本。
  • 小道消息:一个老师,喜欢讲实话老容易被骂,但人很好。
  • 余晟以为:一个老师,最近写的 Google Map 系列很精彩。
  • 机器之心:一个 AI 业内的窗口,经常翻译点外部资讯。
  • 地球知识局:一个喜欢引用“文明V”游戏截图的历史、地理公众号。
  • 大象公会:一个公会,但已经不(敢)写“房间里的大象”类文章了。
  • 触乐:一个比较有良心游戏公众号。

社会化推荐

主要是 twitter.comreddit.comnews.ycombinator.com。相对来说前二者娱乐潜力更大一些。社会化推荐的好处是其他读者会帮忙做一次预筛选,

例如,Twitter 有一个机制很好:如果一个消息很重要,那这个消息会被你关注的人反复 retweet 到你的 Timeline 上。所以不太可能错过那些“重要”的消息。

而如何定义“重要”,跟关注的人群相关度很高。这就变成怎么找到合适的关注者的问题了,是另一个故事。

博客平台

主要是 Medium 和 Hacker Noon。没有订阅 Medium Member,因为实际体验上是信息过载了,还没有必须订阅 Medium Member 的需要。

另外还有区块链平台 PRESS.one,公众号末的“阅读原文”会链接到 PRESS.one 的内容签名。

国内媒体?

严肃阅读不能看国内媒体,也几乎不能看国内社交网络。除了微信公众号外,使用内容系统如 X 条、X 博找有价值的信息所消耗的精力和所得不成比例…

所以,大部分国内媒体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

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不会盯着看,因为上文说了,“重要”消息会通过某些渠道到达我这里,有需要的时候再查阅。包括不限于 wsj.com, economist.com, theguardian.com, bloomberg.com。可以参考下图,根据你的偏好和立场选择媒体。

Media Bias

说起来,五条提到内容的源站或者公众号也是不错的数据源…可以参考。


保持交流

交流是很重要的事情。对我这样内向的人来说,面对面交流是一件很有负担的事情。所以感谢科技,让我在 IM、群、圈子、博客 和 留言可以没有负担地说话。

收费订阅圈子和群里,会特别推荐张磊的知识星球。

张磊的小密圈


后记

写完以后,我发现这些方法与学术研究是一脉相承的:对知识就应该有谨慎的态度和遵从逻辑判断的原则。


本文的 PRESS.one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