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人说「想看到你四十岁后大肚便便的样子」,听起来虽然浪漫且让人感动,但大肚便便实在太油腻了。然而,关于中年人是什么样子的,一直没有停下来思考过。如果硬要想一个,也许第一选择是成为儿子的榜样。NBCS。
说点实际的。
在此之前,讲个小故事:一个同村告诉奶奶一件爷爷一辈子没有说出去过的事 —— 那年那人的父亲半夜去偷地里的蕃薯,属于集体的地,被值夜班的爷爷逮住了,但因为爷爷知道他家的困境,让他不能再偷了,并放走了他和他偷的东西。
怎么说?大前提是无论活成什么样,要活出人样。关于实操性的准则,最近的思考在几个点上略有所获。
一、寻找一套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对抗世俗要花很多时间,甚至以十年为单位,比如对抗「整天嬉皮笑脸的人做不成大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抗意味着为外部评价而活,社会动物,谁还不曾为谁活过。再说没对抗不年轻,等亏吃了,自然知轻重。
有次代替老板与另一位创始人接待来访的腾讯地图的伙伴,谈完关键点后,内容其实已经无关紧要,因为事实上已经确定百分百会合作,只是谈谈有没有额外需求。当时就拿出手机回复消息了。自那以后,就再也没被委以此类事务。
再有次,买了某国产洗衣机品牌当时最贵的一款洗衣机,可用了不到一年,一直坏一直修不好,并且每次修理时间都特别长。气的在微博吐槽。没想到很快有人来让我删,第一次删了;然面没过多久又坏了,再次微博吐槽,他们要求再删,这次我说不会再删了,直到他说在楼下堵我几天没堵到今天要上来我家,并且收到外省市电话威胁,只能自己打脸设置为「仅自己可见」。最后虽然通过 12315 换了机器,但还是一样坏,就再没找过官方,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是伟大的就业岗位创造者,还是黑社会。 有人说,向这个世界认怂吧,保住一命。对抗本身是为了达到某种需求的满足,认怂只是一个手段。如果能去掉无关的情绪,专注需求本身,就会足够清醒运用一切手段,被满足的可能性也会增大,这是中年阶段与世界相处的不错选择。
二、避免中年式的任性
细心观察,便可轻易发现了自控力没有随年龄而自然增长,反而多了几分任性。比如买东西时缺乏对实用价值的思考,总觉得买的起就都买吧,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浪费,比如衣服只穿两次就忘记了。衣服不穿是小事,影响最大的可以说是时间,任性导致过多浪费。
并不是说中年人不懂自控,而是多了那种心怀利器杀心自起的任性。常见的如乱买无用的东西、开会迟到、滥用经验而非专业能力,一切似乎特别自然,因为这个阶段拥有的资源比年轻的时候多了不止一个级别。最后还大言不惭 ——道理都懂,就是过不好这一生。如果道理懂却知而不行,别谈做自己孩子的榜样了,自己都不愿意看自己一眼;别谈目标达成;更别谈践行一套人生哲学了。
避免任性不是为了解决任性不身,不是犬儒主义的禁欲,而是专注于价值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如果知道自己在任性,不妨通过转换角度和通过外力来解决。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提供过一个转换角度的方式 —— 把日常要做的「不得不…」改成「我选择… 因为…」。比如他把待办事件「不得不送孩子去很远的地方上课」,改成「我选择送孩子去很远的地方上课,因为那边的教育理念更适合我的孩子」;又比如他认为临床报告意义非常小,但又不得不写时,把「不得不写临床报告」改成「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需要赚钱」,然后就果断把写临床报告这件事从日常中剔除,因为他觉得赚钱还有很多途径可以选择。同理,任性地花很多时间在「不得不通过打游戏来让自己开心」这事就自然得到解决了。
拿打游戏这件事来说,外力就是强行挂机了三场,直接被禁赛。:)
三、人生哲学
活着为了什么?有人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有人想名留青史,有人只希望获得内心安宁。人一直在变,外在的、内心的,没什么比人变的更快。偶尔会有人提到他的人生哲学、工作哲学、设计哲学,诸如此类,如恒河沙数。确实,这个阶段历经不胜枚举的痛苦、绝望、孤独、侮辱、愤怒、快乐,谁还没套生活原则,至少也有「我的原则就是看心情」这样的原则。
最近读了本关于「斯多葛主义」人生哲学的书,主要讲罗马时代斯多葛主义和基于现代生活的改良,主张活着是追求安宁(罗马时代前追求的是德行)。实践这套哲学的方法论可以用很简单的几点来总结:
- 抽时间做消极想象,即想象失去已拥有的东西,来感受当前拥有它的幸福感。比如想象有一天会离开自己的孩子,那么从今天开始就认真陪伴,将是最好的选择
- 把未发生的事用控制三分法来处理,即把事情分成能绝对控制、不能控制和能部分控制。三分法的前两个分类可以很容易理解,第三类如网球比赛,可以充分准备,但不一定能赢下比赛。大部分扰乱安宁的事都属于第三类,对于这种事只要把精力放在充分准备上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追求,比如赢下比赛
- 把过去的、当下的结果用过去宿命论来看待,即事情已经无法改变,避免因为过去而持续消沉
这套基于二十一世纪生活的改良版斯多葛主义对我个人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即便如此,我对于活着本身,仍不确定是为了安宁,为了财富,为了名载史册,为了无限快乐或其他什么。在没有想清楚之前,对于与我同个阶段的中年人,可以尝试选择一种人生哲学甚至是某个宗教信仰来指导日常行事;对于活着的终极追求,在想明白之前,我倒是主张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比如这个秋天带爸妈去旅行、帮儿子建个网站、在下一季度用数据统计自己的工作内容,诸如此类,积极的、有爱的目标。
四、不要成为今天不会用地图的人
有人说,不要用「不要….」来描述自己的需求,因为他曾因为告诉自己「不要再出现这样的错误」而输掉比赛,这是扯淡但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处于人生中途,不要被时代抛弃。
即便在上海,也有大把的人不知道红绿灯的作用是什么,他们依靠招手,而不是信号来行事;记不起多少次,拿起手机帮问路的人查找地图路线,甚至有次一位中年妇人打开手机地图说「我有地图但不知道如何用」。这类事对我的直接影响是告诉自己不要在未来不会用「未来的地图」。
值得庆幸的是过去几年的生活半径中满是 90 后,而我也非常深度融入其中,而今的 00 后和 10 后却大有潜力与我拉开距离。如前文中的「NBCS」,如果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你将有可能是最早被甩开的。如今变化光速,不像旧日子那般缓慢而稳定,我可不想被儿子认为是「老古董」,即便可能性比上一代。
身处这个阶段,我更愿意接纳终身学习的理念,也理解这个理念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力求总能活动在当下这个时代,而不是成为某个时代的遗产。
I just want to say, if I don’t marry a man that does whatever weird shit our kids want than I have failed as a parent. — @TeaganKMannyy
结语
之前有位朋友对自己的一个重要要求是:不要成为一个发胖的中年人。我也觉得如果坐着的时候肚子会卡到自己确实难受,这实质上是如何对待自己、爱自己的范畴 —— 保持良好状态、保持健康 —— 以便支持起自己的灵魂和所爱之人。一个年轻人、一个中年人,一个老年人并不一定要某个固定样子,需要思考、面对的世界也不一定是隔离的,可以确定的是人生无论那个阶段所面临的困境都是其不确定性带来的,只有尊重内心挣扎,只有活下去,才有可能变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