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合作过的前同事对我朋友圈的一条消息评论「说明你思考太少或者场景太简单」。思考很累,不思考就很舒服;场景简单非常让人高兴,因为可以不用花力气。虽然说我觉得臆测类评论没什么意义,但内容真是特别符合我对日常生活的需求 —— 尽可能做点一劳永(久)逸的事让生活越过越轻松。只不过生活喜欢开玩笑,特别是今年,说起来也算是经历了一些苦难,对工作、产品、钱财、社会关系、人生、哲学、亲密关系、教育甚至阅读和游戏这件小事都有了些新思考。不如用一篇总结来了解这一年。
一
三月份写下了年度的指导思想 —— 尝试从局部去思考,而不是一开始想象一个大而全的场景。在大公司工作,做一件很小的事就可以影响非常多的人,或省下/多付很多钱,时常被鼓励 Dream Big,也时常被挑战格局是否够大。在大公司的超级 App 环境和几乎无限的资源下做事和在小公司做事有着巨大区别。实际上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足够大」需要分步走,需要比在大公司环境下规划得更长远且细致,不然要么因资源而寸步难行,要么因规划不够细致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最近被一个 App 的年终总结所震惊,一方面是非常直白地向用户展示了数据,另一方面是数据相当惊人 —— 年销售 652w 人,单价 388,单一个按钮产生了 25 亿的年营收。这个 App 背后的目标可能很宏大,但是一个从局部出发的好例子:一个读书 App,从向大众解读热门书籍切入一个宏大的市场 —— 教育。我们创业者所处的大环境,仍然享受着人口红利,从小点去切入,仍有可能做出一个不小的生意。
商业化的思考和执行是公司重要的事务,赚钱几乎是第一要务,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应该考虑,用以避免后面不必要的困境;商业化是一件难事,不然今天我们也不会看到在中国公司存活的平均年限是 2.5 年。即便是商业公司,商业化也显然不是全部,公司本身也是创业的意义之一,至少对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来说如此。一群人一起创造产品本身的意义,前面所说的让生活越过越轻松这事的意义,只不过由个人范围扩展到公司员工、用户、股东,以及更多可能的非直接相关的人,甚至扩展成一种情怀和社会责任。
在固定环境内人和人的相互影响会相当明显,有如历史中各领域如浪潮般一波又一波的「黄金一代」,公司和人之间也总相互影响,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当公司开始思考团队及其组织能力的时候,它将越来越具备组织能力。做产品、技术、市场等各个专业领域的人士都很容易理解产品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却往往忽略了团队组织力才是直接的源动力。主要有两个点:一是当代产品设计的方法论成熟度、开源产品、社区积累及云技术的成熟度,90% 的情况下产品功能本身几乎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护城河」,一个公司做的一个产品对于一个巨头来说只是「要不要」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但如果公司决策链短(大公司也可以做到)、执行能力强、方向足够明确,那么公司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市场失去一个产品并不那么重要,只要仍未失去一个高组织力的团队。
如果仅从产品本身来说,这一年最大感受是 —— 如今是超级 App 的时代。很多年前因为 Instagram 而买 iPhone,因为需要一个软件而给手机「越狱」的大有人在。那个年代好 App 稀缺,所以一个好 App 总能收获巨大关注,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毫不夸张来说 —— 好 App 多到一辈子都认不全 —— 而我们日常几乎只用着屈指可数的几个超级 App —— 甚至很多老年人把微信当代互联网本身。这意味着什么?流量集中化、用户因选择多而挑剔因便利而放弃仅有一点优势独立 App、账号过多难以管理、身份即支付、数据普遍上云而安全越来越被重视。作为一个在办公类 ToB 行业的从业者,发现如今市场有众多开源办公类好产品:Wiki、网盘、类表格数据库到各种各样的产品,甚至非常好用的 IM,但公司仍然会选择购买商业产品 —— 如钉钉、石墨。有两个原因 —— 一方面非主营业务「外包」给 SaaS 提供商比招人干活便宜且好用;而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被同一个账号串起来且各个独立功能可相互引用(甚至 Embed)、内部和第三方服务间数据互通、权限和账号共享管理(分组),因为一切都有公司作为范围、安全有高优先级需求且员工自身账号太多难管理,当然还包含了员工对产品质量的挑剔。独立功能 App 生存需要非常显眼的付费点,如果不是直接的差异化竞争那么要留存功能就要需要比超级 App 有足够大的优势。从生存角度来看,在没有产品阵列和流量入口的环境下坚守开发独立功能 App 是非常有情怀也是非常危险的,要做好布局的路线,当然也要思考被吃掉的可能。这是一个需要「连接」起来的时代。
回到最前面讲的「从局部出发」仅仅是讲出发点,不是终点。
二
焦虑的不仅仅是中年人,还有贩卖它的平台、写手和想要裁员而鼓吹寒冬的企业。无论是生命还是工作本身,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本就充满挑战,混日子混到中年有危机是必然的事。焦虑是正常的,因为除了主动挑战生活,生活也会反过来挑战人,关键是能不能用合适的心态来对待它。
心态这事局外人看来着实简单,事实上大部分当局者内心并不足够强大。想像一下危急生命的健康问题、超出年薪 N 倍的一次性经济损失、亲密关系破裂或者至亲离开,诸如此类的问题发生在电视剧里,发生在别人身上,当下人们多见少怪,但任何一个普通人被其中一样击中,可能心态就失衡甚至怀疑人生。可以讲个小故事 —— 有次去按摩,熟悉的技师说今天是她的最后一天了,因为心情不好计划回家。原因是积蓄半年的三万块被自己已成年的儿子全花完了,觉得工作失去了意义。她也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女人 —— 和她从一无所有到建起自己砖厂的男人被闺蜜给抢走,自己独自扶养孩子成人。她说被闺蜜抢男人多见不怪,但是孩子不懂事和半年白干让她觉得非常伤心无法继续工作。三万块钱对于很多人来说不算事,但于她就已经导致心态失衡。
不幸被苦难击中,现在也开始把一些话藏起来,不是因为不能说,而是说出来可能导致的误会将带来的第三方伤害和对自己的压力大大加重了事实的严重性。以往会想着 —— 这可能是这辈子经历过最黑暗的时刻。然而只要站在足够远的未来时刻,这种「至暗时刻」可能也仅仅是一笑而过时刻,搞不好还是高光时刻,只不过当下觉得难过。作为一个过来人,只能说如果当时没有解决方案,就选择忙碌起来,或者强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又或者强行跳到未来时刻来做调整。
除去心态,焦虑本身也可能是伪焦虑。社交网络经常传着 35 岁被裁,阿里不招,blahblah。然而同时也能看到同行大神们白发苍苍还在写代码,看到这 Youtube 上那些 40+ 岁的人还讲着年轻人也不一定了解的前沿技术。朋友评论:不用上Youtube,我也是一个白发苍苍还在写代码的人。长寿让职业生涯更长,长到可以分几个阶段,而无论在那一段谁都对自己负有在当前阶段找到社会位置的义务,当然也是一种选择权利。远虑无近忧,忧患来了就解决呗。
某天下午尝试在讨论「活着究竟是为了体验还是结果本身」,谁还不想在完美结果前拥有完美过程体验。交换观点直至嗓子哑也无法找到一个完美的执行的方案,这大概是个无解的问题,或纯信念问题。比如有人觉得人生本来就毫无意义,追求意义本身就毫无意义,结果也无关紧要,这就是一种信念。
工作本身自然最容易碰上焦虑、生活哲学问题,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合作,选择投入的时间,选择投入的领域,几乎每个人都有那么点不一样的小心思。年轻的时候觉得听前辈讲过来人经验很有趣,如今趋同时代走向小众需求时代,前辈大多过时过气(不好意思,能读到这里的人已经是特别有趣的了,无关年龄)。现今幸运的一直和一群年轻人每天有 8 小时时间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他们的思考、行动和规划都显更具时代性,也更有趣。有位年轻的朋友跟我说他用投资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加入 996 公司意味着 All in 一个「篮子」对于他并不是好选择,他选择分篮子投资 —— 一个轻松的工作边干活边学习,早上上班路上经营一个微博账号,晚上花时间经营一个知识付费的频道,有空就画画并打造成一个独立 IP。焦虑不如多思考破局,甚至不如阅读小说,而我会选择拥抱一下儿子来解离。
一切都在于做选择一种活法、牢记选择、微调信念和方法论。
三
上有老下有小,周边还围着需要照顾的员工,几乎是每个中年人都拥有的相似处境。偶尔会想起在揭阳独立生活的奶奶,担心其生活不便。即便知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也依然挂念着怎么尽孝。后来倒是慢慢想开,主要有两点:一是责任不是广度和深度上都无限,每一代都应该处理好自己的责任,比如养育义务,我的父母有直接义务照顾奶奶;一是每个人都自知自己可能身处的大多数境地,特别是不如意的境地,第一需求肯定不是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
老少是最需要照顾的人群,养与育,育的难度不亚于养。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有一个知识点让我极其欣慰 —— 小孩子自小就有判断能力。细心回想,也确实如此。
孩子可能对别人提供的信息很敏感,但绝不会被动地被他人塑造。相反,他们会主动解读并试图理解人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还会以复杂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和他们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有时可能做得比大人还好。孩子会逐渐理解这个世界的物理环境、周围人的心理特征与社会属性。他们的准确性令人惊讶,甚至令人不安。—— 《园丁与木匠》
欣慰的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本身是有基线的。基因是最基础的保障,其他就是确保他在成年前能够懂得如何独立思考。他已经一岁多了,当我把手机扔沙发上想陪他看书的时候他反而去帮我把手机拿回来;主动帮忙把橘子皮丢垃圾桶里;出门前自己拿鞋让我帮他穿;吃完把奶瓶放回桌子或者拿一本书带我去房间哄他睡觉。这一切似乎甚至有点超出我对婴儿的理解。
相比老少,合作伙伴间的责任,把彼此当成成年人信任并定好规则就够了,其余的不如交给时间。前面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同事的一句话震撼了我 —— 我知道很难,但至少把我能尝试的都先尝试一下。对于话不多的人来说,都多多少少经历过话没说清或问题没问清的亏,值得「从今天开始」至少把话说清楚问明白,这是对自己负责的第一页。责任的范畴始于能力终于尽力。
四
不细想这一年似乎什么地方都没去,一数也出了 4 次境 —— 欧洲、香港、台湾、日本。除了香港因为要办事不得不去,其他地方除了景美还都感觉身心愉悦。旅行之所以让人愉悦可能是因为拥有了游客心态 —— 全身心投入在一段隔离的时空,有美景有美食,还有一颗探索而不是评价的心。顺路数了一下,儿子去了 11 个不同的城市旅行,对于他来说除了玩儿点沙沙水其他什么都不懂,一直刻意带他出去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必须带,但最重要的是想让他感受世界以适应各种环境。刚收到新西兰的签证,那将会是他第一次长途飞机。
字面意义上的万里路在当代并不远,飞个欧洲就超过了,但字面意义上的读万卷书就难了,普通人一生能读 1000 本已经很了不起。可能是上半年游戏玩太多,也可能是突然发现书如镜子般照进生活还带了一些光,也多亏了电子书解决了随时随地可以拿起一本书的问题。读了 N 本,虽说只读完了 23 本,但对于一个特别讨厌读书的人第一次发现阅读有乐趣就已经很重要。有一些新的感受:
- 体验一本书情节、作者的思考,甚至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如学会一个单词,而不是着急翻出来就要读完,读不完也可以放弃
- 多读自己不懂的领域,分时代读不同人书
- 知识片段会串起来,即便是不同时代不同人写的内容
- 读了 3 本英文书,发现一年读个几本应该问题不大,且值得保持
- 在中国书是真的便宜,且对外文好书的翻译也快
不过话说回来,真正的走路破卷会越来越不可能,看看微信运动每天只走 2000 步就心虚。当代人灵魂似乎比体魄更容易强壮,那么是不是说明应当刻意注重体魄的修养?
五
有一种做事方法更简单,但大部分人做不到。说来也奇怪,为什么简单的反而做不到?长期主义和刻意练习就是简单而无法做到的事。因为人都怕麻烦,或觉得小事容易浪费时间,最后还什么都想要。打游戏的我就如此,觉得练英雄太麻烦且浪费时间,但又想提高游戏排名,后面会发现打了很多场都没有上分,浪费时间还心情不佳。
想象一下,如果能在孩子 18 岁生日送他有 72 张照片的相集,并附上 72 段话来描述当时的情境,那一定非常有趣。这事分解下来就是每个季度只要拍一张照片并写一段话就可以了,但大多数人肯定做不到,因为它需要面向一个很远的未来且刻意规划来达成。前段时间我在想,从 1 岁多开始给儿子读诗,那等他正式开始学习诗歌的时候,可能书上能读到的大部分中文古诗都已经被动听过了。
关于刻意练习前面有一个很好玩的体验 —— 晚上睡前给儿子唱他非常喜欢的《One Little Finger》,这歌有一段内容我已经被老师唱的词给洗脑「… point to the ceiling, point to the floor…」,但家里智能音箱播放的是不同的词「… point your finger up, point your finger down …」刚开始总是受肌肉记忆控制唱错,直到练习了几晚才解控。
对一些小事的思考,很多时候可以解决大方向上的问题。什么都想要的心态,不是因为不愿意专注,而是缺少长期规划。做不好一件事,往往是因为没有真正入门又急于求成。顺路说一下,假装式游戏也是面对可能发生场景的一种演习,小孩精通这套打法。
六
有一个对人生的提问很有意思 —— 如果你的人生是开着一辆公交车前往某个目的地,中途会上来各种鬼怪,鬼怪们会对你做出各种让你不舒服的事,但不会实际伤害到你,也不会抢方向盘让你不能前行,那你是停下来和他们吵架还是继续前行?看到这个提问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经常有人和我说的「不要一般见识」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还有另外一个提问,背景是一位寻求戒烟帮助的人对医生说「对不起,又我开始吸烟了,我这辈子肯定是戒不了烟了」,医生淡淡地说「很好,现在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尝试戒烟失败然后放弃,一种是尝试戒烟失败然后继续尝试,你会怎么选?」。
像前面说了,即使我们不挑战生活,生活也会挑战我们。近一年来感受特别深刻的是怕麻烦本身就是一种麻烦。不如静下心来体验(别老想着解决)它,和它相处。因为麻烦和美好人或事都一样,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他们陪不了你多久,最终都会统统离开。
在写这篇总结之前定了明年的指导思想 —— 享受挑战和每个平常的瞬间 —— 阳光、一场使用新英雄的游戏、旅行、探亲之类。
那么…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