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Mind/

集体与个体

Article Outline
TOC
Collection Outline

最近看连岳老师的微信文章《中国人为什么傻逼?》的过程中,突然激发了自己对集体与个体关系的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无谓的争论和思维谬误源于我们把集体和个体这两个概念混杂在一起了,有时候我们集体个体化,认为集体就代表着个体,集体怎么样个体就怎么样,但有时候我们又个体集体化,认为一个个体就反映了集体。    

<!--more-->

集体个体化,看似虽然符合统计学上的逻辑,但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比如,我们脑子里经常会将对某个地域、某个职业、某个性别的人的印象标签化,像“浙江人都会做生意”“程序员都不善言辞,不会与人交往”“女生都应该温柔婉约,说话轻声细语”等,所以当遇到以上这类人中的某个个体时,通过接触,如果他们的表现和我们预期的一样就会强化我们脑中对他们这类人的原始的印象,但如果他们表现得不一样,我们可能心里就会想或者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疑惑:“你们不应该是×××这样的吗?”,结果可能弄得双方都很尴尬,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到的地域歧视、职业歧视、性别歧视等。    

个体集体化,反映的是我们的思维惰性。我们观察了很少的个体就急于给总体下定义,总结规律,因为一旦规模增大,系统复杂性就大大增加,很多特征就不容易提取,很多规律就不容易看出。碰到一个渣男,经历过一次失败的恋爱就不再相信爱情,认为天下的男生没一个好东西;看到身边某个朋友做开网店赚了大钱,自己就马上也去做电子商务,开网店,认为开网店的最后都发了财;在电视里看到美国人住着别墅,开着汽车,就觉得所有美国人家家都有别墅,家家都有轿车,生活幸福美满;看到自己的一个师兄跨专业考研金融,现在混得很好,自己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准备考金融,觉得考上金融前途也会向师兄一样一片光明;看到新闻里说中国人在外国旅游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就说国人都没素质。这样的思考方式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过。    

有时候这两个关系在我们的脑子中相互配合形成我们的认知,我们可能先根据某个个体来形成自己对以这个个体为代表的某个群体的印象,下次我们再遇到这个群体中的某个个体时,我们可能会自然地抽取自己先前对该群体的印象来判断这个个体。即我们先个体集体化,再集体个体化。地域歧视就是说明这个的很好的例子。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出门在外就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名片。    

认识到这些有什么用?    

首先,正是有时候人们把个体和集体弄混淆了,才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尤其当他人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关乎到他人的切身利益时。比方说,小明的某个朋友因为看见你的老乡(你不认识)的某种不良行为,他看不惯,于是你的朋友开始抱怨“××地方的人素质太差”,刚好小明在场,于是小明和他的朋友就吵起来了,友谊的小船就这么翻了。从小明朋友角度来看,他那样说潜台词就是肯定自己,否定他人的意思,在小明看来,骂他的家乡就是骂他,他这个个体的利益是和家乡这个集体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本质上来说,小明的行为是一种捍卫自己利益的行为。笑来老师说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在这里,我觉得以争论的方式来为捍卫利益是没有必要的,不管是个人的利益还是集体的利益,归根到底都是个人的利益,因为人是自私自利的。更何况争论的对方是立足在错误的思维推理上。    

其次,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应该警惕自己是不是因为某个个体的表现而影响自己对整体的判断,进而做出自己要成为集体中的一员的决定,尤其是在我们的职业选择中。 另外一方面,需要警惕我们对整体的先入为主的判断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个体的客观的判断。